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。
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
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7190)(京ICP040090)
中新社柏林10月13日电 题:不了解历史就无法了解现代中国——专访德国汉学家史汉伟。马秀秀,中新社记者。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将于10月13日至15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。主题围绕“全球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现代中国”。如何连接历史与现代?西方学界如何讨论中国式的现代化?欧洲中国研究如何加深中欧之间的了解?应邀出席会议的德国著名汉学家施密特·格林泽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方问答专访。他说你无法真正了解不了解历史就了解现代中国。采访记录总结如下。中新社记者: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欧洲中国研究的概况?您如何理解“历史中国”与“现代中国”的关系?史汉伟:欧洲中国研究有着为全球中国辩论做出贡献的悠久传统。历史中国和现代中国都是过去的研究对象。不幸的是,今天我们倾向于更多地关注历史而不是现在。然而,不了解历史就无法了解现代中国。其中包括对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学、历史、哲学和早期技术发展的了解。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长期存在的多语言现象(包括满语学习)。并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多样性及其独特的文化特征抽动症。许多现代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历史。过去的一些冲突领域仍然在人们的意识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。这不仅包括与周边国家、民族交往的历史兴衰、历朝历代的兴衰,也包括唐代以来逐渐形成的教育学术传统、官僚制度以及推动经济发展的经验。鸦片战争以来近200年来的种种经历,至今仍历历在目。中国新闻记者:西方学术界如何讨论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?您对此有何看法?史汉伟:西方学界在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上也存在分歧。尽管中国式的现代化长期以来被解读为“追赶”过程,但中国日益重要的国际地位并不改变。手指理所当然地被视为“追赶”,但却被误解为“威胁”。当前,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认识主要是一种“反建制”心态,不仅在政治领域,在学术领域也是如此。在这种情况下,一些观点忽视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殊条件。一些人不但不庆祝中国的发展进步,反而将中国误解为威胁。与此同时,人们忽略了一点。这意味着中国同其他现代化国家一样,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。尽管这些关于中国的论点在英语世界被广泛接受,但一些学者发现,公众对中国的普遍认识并未涵盖这些内容,也没有认识到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同样挑战。社会科学领域的中国研究也很大程度上缺乏历史视角,尤其是代内和跨代的视角。系统性结构性问题已被忽视或日益淡化。欧洲可以从中国的应对和解决问题中学到很多东西,反之亦然。中新网记者:数字智能时代,欧洲在华研究面临哪些新变化?史汉伟:数据获取的便利性为中国的研究提供了巨大的机遇。然而,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存在一种风险,即再现现有的偏见,阻止甚至完全抑制新的认知和观点的产生。因此,研究的自由和独立有赖于完善的研究基础设施的支持。在国际上,多元视角是学术进步的基本前提。特别是当前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、参与和退出、适应和抵抗、个人愿景和国家/公共计划、个人信仰和“统治”之间的紧张关系。中国新闻记者:当前的学术环境对欧洲的中国研究有什么影响?史汉伟:这里不可能一概而论。但是,一些媒体和欧洲对华政策的疏远态度实际上是没有用的,甚至可能阻碍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深入研究。 中国相关问题。特别是,“制度竞争”的概念预设了不可调和的冲突,难以实现相互学习和反思。如果人们更愿意采取反思性思维,就可以获得许多认知上的好处。例如,在“代际契约”主题下,不同领域(养老金、援助、公共金融债务等)相关问题的不同表现有助于形成更加差异化的认知图景。 中国新闻记者:您认为欧洲中国研究在促进中欧相互了解方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?史汉伟:欧洲中国研究、欧洲中国研究对于加深两党相互了解非常重要。然而,双方都必须反思自己的独特性。无论涉及各方,最基本的前提是保持一定的客观距离,能够客观地看待问题。另一个同样重要的一点是,对中国的具体、全面的了解需要纳入公开辩论中,并传达给更广泛的受众。 (已完成) 受访者简介:史汉伟先生,德国哥廷根大学东亚文学与文化名誉教授、中国学者。 2023年底,他将成为德国蒂宾根中国中心主任、高级教授。他撰写并广泛出版了数十本书,涵盖了许多方面来自中国的思想、宗教、历史、文学、语言等。
(编辑:何欣)